第194章 难经派腹诊(2 / 2)

,被日本汉方医家奉为圭臬。

先说难经派腹诊。

难经派腹诊,在理论依据和方法上均源于《难经》“八难”、“十六难”、“六十六难”等,重视“肾间动气”,将腹部与脏腑相配以诊断邪气所在,判定脏腑虚实、疾病预后,确定治疗方针。

此派系腹诊之形成,最初由针师所开辟。在杉山和一1694殁着《选针三要集》中有“针师不懂经络,百病皆由腹推测”的记载。

就是说,当时的针师无视经络,将腹部与脏相配,以此诊断“邪气之位置,判定脏腑之虚实,疾病之预后,治疗方针。”

此派系的腹诊理论根据为“肾间动气”;其腹诊方法由“按之牢若痛”衍生而成。

其理论根据和方法均源于《难经》八难、十六难、六十六难。如“肾间动气……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脐之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

德川时代名医森中虚钻研《难经》有很深的造诣,其名着《意仲玄奥》1696年成书论述腹诊理论根据以及腹部与五脏相配等甚为详尽。

他认为“肾间动气”可识死生吉凶,如说“观病人之腹,切肾间动气之所在,识死生吉凶。”同时他还认为病家脐上或右或左均可发生动气。

脐左动气,诊断肝病;脐右一带为肺属,此处有动气,死期将近;……中脘动气,可诊脾胃强弱;脐下有动气,诊肾之盛衰。

“难经派”腹诊之代表作为《诊病奇侅》。该书作者为多纪元坚1795年生,他集前人腹诊之大成编辑成书。

松井子静将其编译成中文本,成书于明治21年1888年,译此书目的,拟将日本之腹诊介绍给中国医家,这也是日本第一次向我国输出汉方医书。

所谓“奇侅”,据日本医家解释,望闻问切四诊为中医诊断之正法,而腹诊为四诊之外另一法,故名“奇侅”。

有趣,真的有趣,李介宾琢磨着这个词语。

天下之大,何处高峰不入云。君应有语,渺万里孤云,千山暮雪。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