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不情愿的故事(十)(1 / 4)

28,不情愿的故事(十)

阳光已经照亮了窗帘,方玲子早早的就醒了。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丈夫多休息一会儿,方玲子轻轻的下了床,穿上了衣服,推开房门,走出了汽车旅馆。

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地平线上洒满了明媚的阳光,天空上的彩霞就像柔软的段子在空中飘舞一样,远远的天际线上,大树和高楼勾勒出不同的曲线,清新的空气,美好的天气,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方玲子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两年的思念之情缓解了之后,一个沉重的决定一直压在她的心头,面对着这块异国他乡的土地,怎么样把自己这个决定告诉丈夫?怎么样能够说服他?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间,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两年的时光变化太快了,变化也太大了。

当初从国内来到美国的时候,方玲子心里并没有那么多的欣喜,由于对孩子,对丈夫,对家庭的依恋,从遥远的东方,到了美国这片土地,她是极不情愿的,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睁着眼睛还是闭着眼睛,那可爱的婴儿小脸蛋,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是母爱的力量,这是母女天性,割不断的血脉,割不断的亲情。好不容易才把这段艰难的时期渡过来了。

接下来就是紧张的学习和紧张的论文答辩,硕士论文答辩很顺利的通过。到了美国以后,检索英文的论文更方便了,吸收了最新的观点,充实到论文中去,增加了很大篇幅的参考文献,方玲子的硕士论文是很有水平的,即使是在麻省理工学院这样高端的学术机构,这一篇硕士论文也是很有水平的,参加答辩的专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最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硕士论文的答辩,拿到了硕士学位。

接下来就是繁重的科研,卡门是在美国学术界享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博士生导师,领导了一个低温超临界材料项目组,是一个高效而又有极高学术水平的团队,作为交流学者参加这个团队,方玲子是这方面唯一的一个人,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中国人,本来在国内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投入工作以后,只有她自己才知道与别人有多大的差距,只能用现在的努力缩短这些差距了。

如饥似渴的学习成了她的常态,每天要去麻省理工学院听有关项目课题的相关课程,然后到图书馆查一系列的相关资料,虽然英文水平没有问题了,但是专业上的词汇还需要大量的积累,全世界相关课题都在赛跑,卡门教授领导的这个课题组算是领头羊,不仅和其他国家的课题组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是别的国家课题组不能比拟的,这就需要参与者有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宽的知识领域,更敏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中国来的一个女学者,方玲子不想让任何人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国家,所以她要用常人想象不到的努力,要用非凡的毅力完成自己在知识水平,学术水平上的差距,用来学习和查资料的时间当然就超过了别人几倍甚至几十倍。

查询科技资料和看科技论文,与一般的阅读了解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些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不仅要做摘录,要熟悉,还能够变成自己头脑里的东西,把这些知识和创新的想法,消化掉,并且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团队里每一个人都负责一个领域,相互之间不但要配合的默契,还要有创新的契合度,这样在科研团队的创新上才能够取得成绩,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技术,取得的成果是不一样的,做科研的人把创新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这种创新必须符合科学规律,掌握知识,掌握技术,掌握方法都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掌握科技规律,那就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了。

对科学的热爱,对课题的钻研,成了她生活唯一的事情。只有用工作和科研,填满自己所有的日程,只有用学习和工作占满所有的思想,才能够让她忘记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