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 令行(1 / 2)

在政令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与预期多多少少地有一些偏差,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完善。

这是陈平在阳武作小吏时得到的经验。

听说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当年秦丞相李斯之子从军时从戍吏做起,从政时从最底层的小吏做起。

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这种差距再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没有相当的处理事务的经验和智慧作为基础,根本就极难应付过来。

就连一个小小的暖棚,陈平也看到了这种差距。

虽然陈平是为应付这次冬雷事件而做的事,可还是对自己的暖棚计划有所期待的。

他原以为,这些个耋老们见到上林苑里他的杰作之后会大加赞赏并在大汉各处得到推广。当然了,预想中的,南方可能比北方更能接受。

但是,他想错了。

这种打击首先就来自于跟自己关系最为亲近的巴蜀。

蜀中的那位耋老直接很不客气地说陈平的这种做法是为了放臭气而脱裤子——多余的过场。

蜀中之地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应季的瓜果蔬菜,冬天最冷的时候地里都是绿油油的,根本不用那么浪费财力去做一个暖棚。

有那些个柴禾,还不如给百姓家多添一些,好做饭呢。

以前在陈记时听那些个庖厨在吹嘘蜀中多好时,陈平就知道这位老者说话耿直,是自己考虑不周。

至于其他地方,有南面的觉得用暖棚太过奢侈,种出来的东西别说是一般人,就是当地的大商富贾都不敢那么造作。

反倒是燕代这些个北方极寒之地,他们冬天奇冷,不得不生火取暖,反倒觉得做暖棚就好比是一般人家做饭一样,一暖二用,取暖的同时也得一些新鲜果蔬的好处,没什么不好的。

结果,你一嘴我一嘴,话题最后就岔到了陈平的暖棚上,那些个冬雷反倒不是什么大事了。

事后曹参找到陈平,说是这种让各地有名望的老人聚会的事以后可以每隔几年举办一次,其中的差旅消耗让沿途的驿馆承担。

这样的话可以更多地拉近百姓和朝廷的关系,有利于大汉皇室的巩固。

不过通过解决冬雷事件,朝廷还有另个一重收获,那就是各地耋老们对汉长安城的修筑提出了建议。

他们中的一些人,早在前朝时,就倍受秦廷的重视,去过咸阳城里大秦的皇宫好几次。

本来刘盈和吕雉觉得现在的汉长安城已经够气派了。可有位长者还是说这样不行。

就好比说长安城的门。天子为人王,当象天法地,以天地人三才为德,迎四面八方的朝贡,所以每个方向应该有三道城门才对。

他到长安来了之后,转了下,光看到四面分了门,名字也起得气派,如南边的安门,东边的霸城门,西面的直城门,还有北面的宣平门。

每个方向上的门设置得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就比如说它们的功用。

他发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中的正南门,本为主门,当为天子专用之处,可是他看见什么样的人都能进出,这不利于匡正天下秩序。

还有,门与门之间的用途也比较混乱。

就比如说,城里的夜香,就应该有专门的出入通道。而不是像现在竟然以两个方向都可走。

另外还有运粮、兵事等等,都应该各有其道才对。

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天子之城的气派,也有利于维护皇室的威严。

陈平听得一愣一愣的。不过他从这人的话中,硬是听出了和叔孙通一样的调调。可以肯定的是,这人一定是儒家的某位有影响的人物。

这人说的这事差不多属于大兴土木的范畴,即使在当今的大汉,也绝不是一件小事。即使陈平再有道理,陈平也不敢自作主张,只得把这事上报到了刘盈处,等他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