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国运(2 / 3)

倒不是老师们不愿意,主要是因材施教太难了。

想要因材施教,得对单个学生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是一个班级,老师可能就那么几个,学生却至少好几十个。

大多数的老师,都是同时负责两个班,有的还负责三个班,还需要讲课、备课批改作业,去掉这些,一个老师还有多少时间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呢?

不是老师们不愿意,也不是他们没有师德,而是做不到啊!

分身乏术!

可是,随着智能生命的投入,一个智能生命进过学习之后,就能充当上万名不同职业的优秀的老师。

一个老师盯着一个学生,制定专门的学习计划,因材施教,随时引导,随时回答问题,随时解决。

关键是,这个老师还是全能的,他啥都懂一些,啥都会一些。就算他不懂他不会,他还能第一时间联系小管明,他可以摇人啊!

当然,因材施教这玩意儿,除了对老师的要求之外,对于物质基础的要求也不低。

小明是踢足球的天才,那你总得有一个踢足球的场地。可是足球场非常大,这就导致了城市之中大概率是没有的,至少市中心没有。

也就是说,小明想要踢足球,大概率只能周末去踢球,可能每次前往足球场的通勤时间,就得一个小时。

而小镇就不一样了,小镇只有十万人口,未来最多也就是二三十万一个小镇,这就导致了小镇本身没有太大,你骑个自行车就能把小镇溜一圈。

你要是骑个小电驴,估计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能溜一圈。即使是足球场、篮球场等运动的场地,距离也不远。

如今的特色小镇,就是在不断改进,不断学习,几乎每一期的小镇,甚至每一个小镇都有微调。

也正是大量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才有了如今的小镇,所以熊岩决定回去之后就给工作人员发奖金,当然,也要给普通老百姓发钱。

只不过,这次发钱找什么理由呢?

想了想,理由就有了:给所有年纪超过六十岁的老人发养老金,让老有所养,一个老人一个月就先发两千。给所有孩子没超过十八岁的家庭发钱,这叫幼有所依,一个孩子也发两千。

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要给他们发放米面油盐等基础生活用品。不能跟某些私企以及某些基层乡镇一样,过个中秋节,啥也不发,最后竟然在工作群里发了一大群值班表,这是人干的事儿嘛?

又浏览了一次文件,熊岩就忍不住笑了起来:“果然,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老百姓之中,从来不缺人才、天才,缺的只是伯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信那么厉害的人,要是没有萧何举荐,谁知道啊?

刘邦那么厉害的人,要不是遇到了秦末乱世这么一个大大的伯乐,这辈子大概率就是个亭长,最终以亭长的身份老死。

毕竟,始皇帝要是多活个二十年,项羽造不造反不好说,但刘邦肯定是大概率老死了。刘邦要是老死了,大汉朝自然就没了。

“沛县的老乡,经过磨炼,还活着的就成了开国元勋,就青史留名,就有了萧何、樊哙等文臣武将;朱元璋的淮西老乡,没死的,也都获得了极大成长,成了合格的武将、文官。”

事实证明,一县之地的人才,经过战争、乱世的磨砺,还活着的,就足以治理整个天下了。

难道其他县就没人了?

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其他县的人没有经历足够多的磨砺,也没有机会站在高处进行磨砺,他们只是被磨砺的耗材,而耗材又怎么能名留青史呢?

“而这些学习型小镇也证实了,大多数老百姓其实都是有天赋的,只只不过他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