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摩尔定律”对整个半导体行业影响深远,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指导着芯片业的迅速发展。
继去年获得日本nec公司的技术授权之后,力微电子集团于年底终于实现4dra存储芯片的量产,也完成了股权的置换,并在日本,台湾以及本港建立6个研发中心,逐渐消除了德州仪器和工研院的影响力。
但是,仅仅如此,那是远远不够的。
4的存储芯片目前还有市场,已经成为存储领域的主力,但是从以往的经验来判断,能否勉强能够维持个一年半载都还是未知数,不提日美,就说韩国,去年9月中旬,三星成功推出了自己研发的16产品,近期就能够实现量产。
一方面是存储技术,另一方面就是制造技术了,同样是在去年,ib联合西门子建立第一个8寸晶圆厂,成为业内先进标准,需要将近10亿美元的投资,而目前日美半导体已经开始布局8英寸晶圆厂,三星就更不例外了,当初就是比日本半导体公司更早建设6英寸晶圆厂,从而不利局面之下,还能有一些成本上的优势,为最终追赶并超过日本半导体,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按部就班的追赶,跟在强者的背后亦步亦趋,是永远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这必然需要在制造技术和存储技术两方面,加快追赶的脚步。
蔡致良不否认期初是有一些投机的心理,却还是低估了这个行业,不愧是高投资,高收益的行业,就好比是一个无底洞,已经从当初的1亿美元起步,到如今10亿美元起步,没有尽头。
所以蔡致良有两个选择,适时抽身而退,还是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而另一个选择,如果不想之前投资打水漂的话,就只能继续加大投资,拼一把之后成为这个领域的强者。
元旦之后,顾远德与廖成凯向蔡致良提交了一份报告,就是关于建设一座8英寸晶圆厂的计划。
蔡致良考虑数日之后,同意了这个计划。
8英寸的晶圆厂是要建的,这关乎力微电子集团的未来,但是该如何选址,就需要再细细考量了。
台湾无疑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已经有一座6英寸的晶圆厂,第三期工程很快就会完工,届时将会达到月产2.8万片晶圆的生产能力。更为关键的是,那里已经培养了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
这也符合蔡致良之前的规划,日本的技术,香港的资金,台湾的工厂。廖成凯自然也支持在新竹建厂。
而顾远德却从核心设备角度做了另一番考量,以三星电子为例,在迅速成为日本半导体企业的竞争对手之后,核心设备遭到禁运,虽然目前还有些空子可钻,毕竟是权宜之计。韩国是相当有魄力的,可以举国之力来研发这些核心设备,而力微科技集团未来受制于人的可能性是必然存在的。
所以,顾远德的建议,将最先进的8英寸晶圆厂建在日本。
在此之下,蔡致良考虑的是资金问题,至于核心设备,总会有办法的,况且日本半导体盛极而衰,这些核心设备厂将成为卖方,未来也是迫切需要买方的,互惠互利之下,禁运是不符合日方利益以及市场规律的。
所以蔡致良否决了顾远德的建议,日本的制造成本太高了,而且也不适宜将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放在一个地方。
在蔡致良决定在台湾设厂的时候,顾远德提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选址方案,竟然是新加坡。
新加坡有半导体产业吗,蔡致良不是很清楚。
不仅仅是顾远德,廖成凯也来了,还有木村博士,这位力微电子集团的首席工程师,自然是日本建厂的支持者。
“这件事说来也巧,新加坡于去年底成立了半导体产业发展基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