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偏头寨(1 / 2)

风雨大宋 安化军 2860 字 2020-04-07

偏头寨建于五代北汉年间,夯土高墙,东依双凤山,西临关河。关河绕城而过,代替护城河,地势险要。这是个三岔路口,西到火山军,东边分出两路,一到忻州、并州,一入契丹腹地。

这一带是黄土高原深处,山河破碎,交通不便。黄河东岸南下北下仅有的几条道路,大多都在这里交汇,是草原民族南下的孔道之一。契丹人的重心在东北,对河东路不如河北路重视。

太阳西下,十几个蕃人赶着牛羊在寨墙外悠闲地吃草。关河静静流过,夕阳照在河面上,耀着潾潾波光。寨墙外面几株柿树,无人采摘,上面柿红如火。

随着马蹄声响,杜中宵的大队从山谷中现出身形,鲜艳的旗帜在夕阳下分外显眼。

“呀,有官军来了!”放羊的蕃人看见远处的旗帜,惊慌地吼叫,手足无措。

斥候到杜中宵面前叉手唱诺“知官,属下已察探分明,周边既没有契丹人,也没有大的蕃部。只有几户蕃人在这里牧羊,在寨子外面下帐,看来是常年住在这里的。”

杜中宵点头,吩咐道“拿下那几户蕃人,不许他们把消息散布出去。记得好生招待,不要凌虐他们,免失朝廷威信。斥候分散四同,大队人马随我入寨!”

众人哄然称诺,簇拥着杜中宵沿着关河谷,径向东南边的偏关寨而去。

几骑快马在前面一路飞奔,到了寨墙下,对十几个拥在一起瑟瑟发拌的蕃人高声道“我们是朝廷兵马,来这里把守寨子,你们不须惊慌。各自赶自家牛羊,到自家帐里,稍后官人自有吩咐!”

十几蕃人惟惟诺诺,不敢不从,各自赶着牛羊,回到自家帐里,均惴惴不安。前几年有军兵驻扎的时候,这里还很热闹,一应设施俱全。自从周边几个蕃部叛乱,官兵镇压之后,在这里立不住脚,寨子便就被废弃了。几个叛乱的小蕃部被围剿几次,周边人口稀少,这些人是从别的地方迁来的。

到了寨子前面,杜中宵骑在马上,隔河看着偏头寨。这处寨子建在河对面的高地上,居高临下,俯瞰关河和寨前道路,易守难攻。寨前的关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呈几字形,恰好包住寨子,成为护城河。

这种战略要地,选择都非常谨慎,不是随便建在这里的。自五代时建寨,这里便是战略要地,特别是到明朝,主要威胁来自北方草原,这里更是其南下要路之一,直接威胁并州,也就是后来的太原府。

一处战略要地的形成,当然不是单靠这样一处寨子,而是有周边一系列支撑。偏头寨前几年之所以被废弃,就是因为周围附属的寨堡没了,孤零零一处寨子难守。

前面探路的斥候过来禀报“禀知军,此时深秋,河水不深,可骑马过河。只是天色已晚,河水太凉,还是等到明日太阳高升,大队过河为是。”

杜中宵点头“好,今夜在河这一边扎营,明日大队过河。命广锐军邵都头,随我渡河!”

身边传令亲兵应诺,拨转马头,去传军令。

太阳落下山去,在天边留下一抹嫣红。山间的寒风起来,突然就凉了。

邵群穿着铁甲,寒风中不由缩了缩脖子,小声道“这寨子就在对岸,又跑不了,何必非要今天渡河。不行军打仗的人,不知马的金贵。这样冰冷的河水,马生病了该如何是好!”

虽然心中不满,却不敢违抗军令,指挥着手下,随着杜中宵一行,慢慢渡过河去。

这一带河水平缓,河底都是泥沙,渡河并无意外。到了对岸,杜中宵暗暗出了一口气,命陶十七带人去把寨门打开,引大军入城。

不过几年时间,寨子便就显得荒凉无比。前面的校场长满杂草,不少房屋已经倾颓。好在这一带干旱少雨,最大的寨厅依然完好,只是布满蛛网,到处是灰尘。

十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