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巨变之始 (十四)(2 / 4)

华就代表中科院直接上门找到了梁远的头上。

深悉远嘉内情的吴忠华早就从李远铃那里得知由于大流量路由器过于难产,超算的年产量不高的事实。

第一台超算已经被军方装飞机拉走,第二台超算华晨预定,这两者的优先度肯定是雷打不动连梁远都不敢表达什么意见的,但第三台超算给谁可就值得商量了。

一般人提起九十年代的共和国,会用到形容词汇或许会包括淳朴,朝气,勤劳等许多美好的词汇,但贫穷落后也肯定是排名前列的词汇之一,但很难有人相信,共和国在追求先进技术的应用上其实是非常赶时髦的,只不过限于国力很多美好的想法没办法支持罢了。

比如在八十年代中期,未来的那任共和国铁面总理就提出政府全面电子化办公的可能性,只是当时共和国既没技术也没资金,相比那点可以动用的外汇家底,有无数比电子化办公更重要的方向等待着投入。

吴老爷子果然没来错,刚刚找到梁远话还没说上两句,苏良宇的电话就直接追进了梁远的书房。

国家财政部和央行都对浪潮的超算十分感兴趣,央行甚至连超算的价格都没问,越过了摆在前台的浪潮托关系找到苏良宇头上,直接表示可以全款预定两台。

不管哪个年月的共和国官员,有混吃等死的自然有努力晋升的,很明显超算这事自研发伊始就不止共和国军方一家在关注,只不过限于军方的保密制度,无数其他衙门只是知道有这个项目成功几率很大,其他的细节肯定不会知道。

但随着浪潮对外公布消息,有准备的聪明人自然会试图提前抓住机会,更何况在某人的力推之下共和国比原本历史上还多了个国家级别的数据司,而眼下数据司的职权随着火炬计划的展开,在共和国科技领域已经有了灸手可热的趋势。

在九十年代初,能真正明白超级计算机可以做什么的,几乎都是各行业最顶尖的精英,这批人对超级计算机在本行业的应用,绝对比梁远还要熟悉,毕竟人家是专业的。

共和国有资格动用大笔外汇的部门不多,但有资格动用大笔人民币的衙门那可就海了去了,光国内几大行总行的数据中心就得超算这个级别的计算机来搭建。

超算的研发进程技术细节是机密,但超算产量不高绝对不在机密的范围之内,以共和国官场小道消息的传播速度和计算机所代表的主流未来来看,很多有进取心的官员不难判断出,这次超算应用上的先行一步搞不好就是仕途上的先行一步。

相比财大气粗的财政部和更加财大气粗的央行,中科院肯定是穷鬼一个,但难得老爷子第一次开口求人梁远说什么也不能拒绝。

原本梁远已经计划好了第三台超算的去处,但梁远也没想到才下线的超算居然能火成了这样。

其实这完全是某人那点穿越者的自尊作怪,梁远在信息时代生活得久了,看九十年代初期那简陋到粗暴的信息交流通讯方式,总有点看史前时代的错觉,自然忽略了某些顶尖的行业精英是真能看到十年或是二十年之后的本行业未来。

在梁远的计划里,第三台超算梁远打算半卖半送的卖给地处京城的国家气象局。

洪水来了,洪水又来了,洪水又t的来了~。

虽然梁远身处共和国北方没有亲自体验过,混黄的洪水自家门前流过时到底会是怎么样的心情,但自少年时代起,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在电视里看到相似的苦难重复上演,就已经足够让梁远动容。

没有超算时,梁远就算有心提示什么,到头来依旧是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敢做,逻辑上的死结狠狠的捆住了梁远手脚。

现在,随着超级计算机的下线,梁远终于可以成功的解放出来。

在未来的气象学界,有着这么一个假设,如果人类有技术监控地球上的每一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