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还是能搞清楚的。
“讲啊,姑奶奶听着呢……高哥,再给我来串玉米!佳慧,把地图给我拿过来!”脑袋已经耷拉到胸口的王雅静被洪涛用手指头一戳马上惊醒,强打精神还不服软。
“哎,洪扒皮,就这个吧,什刹海就不用说了,咱家门口我知道,剩下这三个在哪儿啊?”木板里面不光夹着地图,还有几张老年间的木版画。
这东西到底出自谁手、是不是名家作品、值不值钱洪涛都不清楚,也没兴趣打听,只是觉得能从上面看到旧时北京的风貌才一起收回来了。不对,不应该叫收,而是捡,但凡要花钱肯定不会要的。艺术这玩意至今也没和他沾上关系,白给的还能凑合看几眼。
王雅静看到的就是其中一张,上面描绘了城墙外的一段水域,说是河吧,附近还有荷花池,面积挺大;说是湖吧,远远的还能看到河道上的闸门。除了画面之外,上面还有几行小字,应该算版画的标题和内容简介。
它是这么写的,消夏四胜,什刹海、葡萄园、菱角坑、二闸。
很显然,这是四个地名,其中什刹海就在洪涛家门口,剩下三个明明白白也是北京城附近的,但想说明白具体位置就是学问了。别说外地人不知道,就算本地人至少九成也不知道,甚至连听说都没听说过。
“如果大丫三个月前问这个问题,我就还真得喝酒受罚了。可惜啊,老天爷也不帮你!解放前的北京城据说比现在还热,除了没空调之外四周都有高大的城墙围着,一到暑伏天就成了大蒸锅,半点风也没有。当时除了皇宫贵族、大富大贵之家能在西山八大处、玉泉山、碧云寺等地建行宫别院消夏,大部分百姓只能在自家附近想办法。于是乎,什刹海、葡萄园、菱角坑和二闸就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纳凉场所,统称消夏四胜。”
“什刹海就在咱家门口,本来不用多说,但据我了解,当时的什刹海和现在真不太一样。那时候没这么多民房,水边上全是高大的垂柳,前海西侧有条很长的堤坝,人们就在堤上摆摊,从北海后门一直延续到银锭桥,称作荷花市场。每年从端午节市场开业,直到数完三伏结束,卖的东西基本都追求一个字凉!”
“在北海后门东边的胡同里有个冰窖,那是清朝皇帝每年夏至日时用来赏赐大臣的。后来大清朝亡了,冰窖依旧存在,什么时候看到人们从冰窖里拉出大冰块往荷花市场运,啥时候就是荷花市场开市的日子。这些冰全部来自后海和积水潭,这几年好像不采了,90年代每年冬天都有工人采冰,就是运到那里存储起来等到夏天用。”
“您要是在市场里逛热了,找个茶棚坐下来碗冰镇河鲜儿,一边听说书的白话一边吃,暑气全消。再不成就干脆下水游几圈,那时候的什刹海是流水,不敢说清澈见底也比现在干净多了,必须特别过瘾。”
洪涛不光说书里看到的东西,还要加上他自己的见识和理解,把当时的场景描述的活灵活现,再配上丰富的表情,就好像他真去过一样。
“叔,冰镇河鲜儿是什么样子的,好吃吗?”大人们完全沉浸在历史场景中,北京的酷夏是个啥滋味他们深有体会,如果不开空调怕是连睡觉都够呛,很难想象当年的人是怎么过活的。但小米粒体会不到这么多感受,他只听到了一个感兴趣的词汇,吃!